40年來,深圳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深圳市建設行業發展不斷邁向新臺階。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時,深圳市就榜上有名且為廣東省唯一入選城市??傮w來看,在經歷了2002年至2009年起步摸索階段、2009年至2014年加速發展階段、2014年至今擴面提質階段后,支撐深圳市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建成、標準體系逐步完善、項目建設陸續鋪開、產業配套日益成熟、人才隊伍初具規模,在全國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政策體系基本建成。近年來,深圳市已連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的通知》《EPC工程總承包招標工作指導規則》等15個重磅政策,構建了剛性約束與鼓勵激勵并舉的政策體系。在剛性約束方面,深圳市明確了一定年限內裝配式建筑的實施范圍,建設項目類型從居住建筑逐步覆蓋到公共建筑、工業建筑等。在激勵措施方面,通過提出3%面積獎勵、三分之一提前預售、資金扶持等“一攬子”措施,充分調動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姜紹杰表示,新形勢下傳統建造方式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是大勢所趨?;谏钲谠谘b配式建筑領域的創新實踐和示范效應,大灣區內的很多城市均在政策引導、標準制定與技術推廣方面,逐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標準體系逐步完善。2009年,深圳市發布了全國首部裝配式建筑地方標準《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規范》;2012年,《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標準化設計圖集》發布;2019年先后完成了《深圳市建筑工程鋁合金模板技術應用規程》等10多部地方和團體標準。
經過多年來的持續努力,深圳市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標準體系基本涵蓋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建造、驗收等建造全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國標為基礎、以地標為支撐、以團標為補充的多層次標準體系。發展裝配式建筑初期,在缺乏國家評價標準、各地普遍追求高預制率的情況下,深圳市率先提出用預制率和裝配率(兩率)雙指標評價方法,將現場工業化技術納入裝配率計算,該做法后來被全國其他城市紛紛效仿。
長期關注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業內人士表示,在眾多地方版本評價標準中,深圳市結合國家評價標準發布的《裝配式建筑評分規則》,創造性地提出標準化設計、主體結構工程、圍護墻和內隔墻、裝修和機電、信息化應用5大技術評分項,實現了從主體結構裝配化向機電設備、裝飾裝修裝配化的全面延伸,切實反映了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初衷。
項目建設逐漸鋪開。2015年,深圳市裝配式建筑建設總規模為48萬平方米,2019年這一數據則為2400萬平方米,5年增長50倍。2020年上半年,深圳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57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近100%,占新開工總面積的30.7%,與此同時,裝配式建筑總建設規模近3000萬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在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深圳市裝配式建筑質量也在持續提升。其中,哈工大深圳校區項目獲得魯班獎,庫馬克大廈項目獲得粵鋼獎;裕璟幸福家園等11個項目獲評廣東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占全省獲獎項目總數的41%。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上述成績的取得,與深圳市率先探索適宜的建設及管理模式分不開。“在傳統模式難以適應裝配式建筑設計施工一體化特點的情況下,深圳市率先探索應用代建制(代建總承包)、EPC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等建設組織模式,解決了碎片式、割裂式的管理問題。同時還制定了EPC工程總承包招標工作指導規則和合同范本,突破了資質限制,支持開發企業作為總承包單位,充分發揮其統籌管理優勢,打通建造全過程各環節,并在不少項目中成功應用。”
產業配套日益成熟。目前,深圳市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已覆蓋建設、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產、咨詢等各領域,參與企業數量持續增長,開發建設單位由2015年的6家增長到2019年的97家,呈現了爆發性增長的趨勢。同時,深圳市還造就了一批龍頭企業,孵化培育了13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24個省級基地及29個市級基地,數量在全國和省內遙遙領先,形成了從行業龍頭到成長型企業的多級梯隊,呈現出后勁十足的良好勢頭。
與一些城市不同,深圳市裝配式建筑發展一直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這樣一來極大促進了企業創新活力的發揮。市政府基本上每年都會率團參與國家住博會、綠博會等重要行業性展會,并支持在深圳舉辦國際高峰論壇,展示推廣本土企業,全力打造裝配式建筑“深圳品牌”。
人才隊伍初具規模。為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政府層面一直在持續開展公益化培訓、項目觀摩、學習考察、行業交流等能力提升活動,累計參與人數近6萬人次,基本實現建設行業各領域的全覆蓋。另外深圳還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大師領銜的近200人的高水平專家隊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裝配式建筑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還在國內率先創設了裝配式建筑專業技術職稱,2018年經評審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占全市工程領域技術職稱人員比例達到4%。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深圳目前已建成省內首批7家裝配式建筑實訓基地,培養出的產業工人在全國、省內裝配式建筑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
企業層面,深圳部分龍頭企業已形成了內部培訓或對外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定期組織員工參加裝配式建筑相關培訓活動。如萬科集團連續多年開展“千億計劃”組織赴日本學習裝配式建筑與精細化管理;天健集團與深圳市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深職院天健建工學院”,大力培養產業工人;鵬城建筑集團通過實施“鯤鵬計劃”建立起移動學習平臺“鵬城培訓學院”,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教學,也已培訓2400余人次。
深圳市建筑產業化協會秘書長付燦華表示,以人才為導向,首創專業人才評價及多層次隊伍培養機制是深圳發展裝配式建筑的重要經驗。通過首創裝配式建筑專業技術職稱,面向建設、設計、施工、生產等全產業鏈技術人才,開展員級、助理、中、高和正高級職稱評審,既解決了裝配式建筑技術人員無職稱可評的困境,又增強了行業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研究札記:
因地制宜,探索獨具特色的裝配式建筑發展模式
近年來,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明確的三大重點推進地區,北京、上海、深圳均依托自身區位優勢、產業特點、技術基礎,探索出了各自的發展模式,帶動和引領了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裝配式建筑發展。
不同于其他地方多半以政府為主導,深圳在積極探索中充分汲取了新加坡、香港等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創新政府服務方式,堅持“兩提兩減”原則(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減少人工、節能減排),推行“復雜構件工廠化生產,簡單構件工業化現澆”,循序漸進、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深圳模式”。
與此同時,作為第一批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深圳也在不斷對外輸出標準體系、企業品牌等,其中有多項地方性標準內容被國標、省標吸收。一批本土培育的龍頭企業也依托在深圳的成功實踐,走向全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及國際競爭,向全球輸出“中國制造”。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深圳市的裝配式建筑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著企業內生動力不足、技術儲備不足、隊伍能力不足、成本優勢未顯現等各種問題。”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爾劍認為,接下來還需在理念普及、體制機制優化等方面加大力度。
如何著眼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做好做大做強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這是深圳及全國建筑業界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期待著敢為人先、奮發圖強的深圳,接下來在政策創新與機制完善、技術路線與標準提升、產業發展與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更多的示范性成果。
來源:中國建設報裝配式建筑
作者:程小紅